9月26日,阿里巴巴宣布增持旗下菜鳥網絡的股份,從原來的47%增加到51%,并將在已投入數百億元基礎上,未來5年繼續投入1000億。除了數據技術等領域的研發,主要用于智能倉儲、智能配送、全球超級物流樞紐等核心領域建設,實現中國24小時、全球72小時必達。大家翻翻以往的新聞會發現2014年5月29日消息,天貓總裁張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阿里巴巴不會自建物流。而現在我們看到了阿里巴巴的實際做法已經發生了改變。當初阿里巴巴談到不自建物流的理由是阿里沒有意愿做一家物流公司。阿里巴巴不擅長做物流。物流行業的投資本屬于商業基礎設施,那么現在阿里巴巴這樣一家互聯網公司為什么又要做自己不擅長的事了呢?談及經營理念轉變原因,馬云在接受彭博社專訪時認為,阿里巴巴在發展到目前的規模后,必須采用重資產策略,大規模投資打造基礎設施,以確保自己的競爭優勢,為了提高效率,需要把輕資產和重資產策略融合在一起。馬云的話恰恰說明菜鳥網絡現有能力和構想,已無法支撐未來新零售的”上層建筑”,倒是好像在迎合京東CEO劉強東在《第四次零售革命》一文觀點:商業基礎設施的變革才是零售變革的源動力,未來零售的基礎設施將變得可塑化、智能化和協同化,推動“無界零售”時代的到來,實現成本、效率、體驗的升級。 盡管馬云把此次增持視為“輕重結合”,但此次增資后,阿里巴巴持有菜鳥股權將從原來的47%增加到51%,并新增一個董事席位,從而占董事會7個席位中的4席,首次取得控股權,可見菜鳥物流的商業模式已經越來越重。事實上,馬云之前嘴上看衰京東自建物流,但菜鳥網絡從成立以來一直沒閑著,在全國多地加大建設重資產模式的倉儲物流,計劃在5到8年內,建造一個全國性的超級物流網,只是沒有直接參與*后一公里的物流配送。更快地送貨,是菜鳥網絡成立的初心。菜鳥網絡建立之初的構想就是要建立一張數據化、智能化和社會化的物流骨干網絡,以支撐阿里巴巴電商體系的商品配送需求,成為與零售和金融并列的三大商業基礎設施,它還明確了要支撐的規模:日均300億(年度約10萬億)網絡零售額。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自動化物流體系才是真個行業要走的路。更快更高效更便捷才是物流行業應該追求的目標。 常州建德倉儲專注自動化倉儲物流設備,致力于為眾多企業建立智能自動化倉儲設施。服務熱線:13861213459。
|